形态描述
依 Eschmeyer,Rama-rao et Hallacher(1979)改写。
背鳍Ⅻ~ⅩⅣ-8~9;臀鳍Ⅱ-8~9;胸鳍12~13+3;腹鳍Ⅰ-5;尾鳍14。鳃耙2~3+7~9。
椎骨26。无鳔。
体长为体高2.3~2.6倍;为头长2.8~3.2倍;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.2倍。头长为吻长
4.6倍;为眼径3.9倍;为眼间隔3.2倍;为眼后头长2.3倍;为上颌长2.7倍;为尾柄长
2.9倍;为尾柄高2.9倍;为背鳍第一鳍棘2.3倍、第二鳍棘1.5倍、第三鳍棘1.4倍、第
四至第五鳍棘1倍、第六至第七鳍棘1.6倍、最后鳍棘2.7倍、最长鳍条1.5倍;为臀鳍
第一鳍棘5.3倍、第二鳍棘3.6倍、最长鳍条1.6倍;为胸鳍长0.9倍、基底宽2.1倍;
为第一、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2倍;为腹鳍长1倍;为尾鳍长1.1倍。
体中长,侧扁,长椭圆形;背缘自背鳍第三鳍棘至尾柄陡斜,腹缘浅弧形;躯干前
半部较高,后半部渐狭小,腹鳍基部上方体最高,躯干短于尾长,为尾长0.7倍;尾柄
短,侧扁,尾柄长约等于尾柄高。头短小,侧扁,眼前吻背缘陡直,眼上缘高凸,头腹
缘平直。吻短而钝,吻长约为眼径1.2倍。鼻孔2个。眼大,圆形,眼球高达头背缘,
距吻端约为距鳃盖后缘1/2。眼间隔宽凹,为眼径1.2倍。口小,下端位,斜裂,头长为
口裂0.3倍。下颌比上颌略长,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。上下颌具细牙,犁骨及腭
骨无牙。舌宽厚,前端扁薄,游离。鳃孔宽大;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。鳃盖膜分离,与
峡部相连,鳃盖条7,鳃耙颗粒状,假鳃发达。
无鼻棘。眶前骨外侧面具2棱和棘,下缘具2棘,前棘小,向前下,后棘很尖长,
伸达眼下方。眶下棱具弱棘棱;第二眶下骨宽大,伸达前鳃盖骨上缘。前鳃盖骨具5棘,
上2棘较大,下方棘短小至不明显,第一棘很长,基部具1副棘。鳃盖骨具2棱棘。下
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。颅骨具骨棱和骨突。眼前棘宽。眶上棱高突,后方具3个眼上
棘和眼后棘。无鼓棘。额棱低平,无额棘。顶棱低平,具2~3棘。无蝶耳棘,翼耳棘小,
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,肩胛棘1个。具肱棘。吻背后部具1深凹横沟,眼后具1横棱,
后方具顶枕窝。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。头体散布皮须,皮突和皮瓣,在下颌、眼、背鳍、
胸鳍、侧线和体上侧较发达;颏须每侧2条,眼上部具1宽瓣。
体光滑无鳞,皮肤松软,颈部较粗糙,腹鳍前部散具小瘤突。侧线上侧位,浅弧形,
与背缘平行,伸达尾鳍基底。
背鳍起点位于眼稍后上方,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2.5倍,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底,
前3鳍棘基部较靠近,第一鳍棘较短,约为头长,第四和第五鳍棘较长,约等于头长,
向前后渐短,最后鳍棘较短,略短于第一鳍棘,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,约为头长。
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十鳍棘下方,基底长约为背鳍鳍条部1.5倍,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
底,鳍棘较短,最长鳍棘约与背鳍最长鳍条等长。背鳍和臀鳍后端鳍膜连于尾柄。胸
鳍宽大,圆形,胸鳍长约等于头长,后端伸达臀鳍第一鳍条上方,游离鳍条3,约为头
长。腹鳍胸位,后端伸达臀鳍,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,第五鳍条后端鳍膜伸达鳍条
端部,与体壁相连。尾鳍后缘截形,鳍长约等于头长。
体褐色,具白色斑块,有时具不规则暗斑。背鳍前部常白色,第三和第五鳍棘和鳍
条部前部具白色斑纹,白纹常下延到体侧。尾鳍中部白色,基部黑色,后半部黑色,鳍
条端部白色。腹鳍和臀鳍暗黑色,基部密具白色小斑。胸鳍大部黑色,隐具白色斑块,
内侧面黑色,中部具数白色斑条,基部具细小白斑,游离鳍条具黑白间隔斑纹。
背鳍Ⅻ~ⅩⅣ-8~9;臀鳍Ⅱ-8~9;胸鳍12~13+3;腹鳍Ⅰ-5;尾鳍14。鳃耙2~3+7~9。
椎骨26。无鳔。
体长为体高2.3~2.6倍;为头长2.8~3.2倍;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.2倍。头长为吻长
4.6倍;为眼径3.9倍;为眼间隔3.2倍;为眼后头长2.3倍;为上颌长2.7倍;为尾柄长
2.9倍;为尾柄高2.9倍;为背鳍第一鳍棘2.3倍、第二鳍棘1.5倍、第三鳍棘1.4倍、第
四至第五鳍棘1倍、第六至第七鳍棘1.6倍、最后鳍棘2.7倍、最长鳍条1.5倍;为臀鳍
第一鳍棘5.3倍、第二鳍棘3.6倍、最长鳍条1.6倍;为胸鳍长0.9倍、基底宽2.1倍;
为第一、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2倍;为腹鳍长1倍;为尾鳍长1.1倍。
体中长,侧扁,长椭圆形;背缘自背鳍第三鳍棘至尾柄陡斜,腹缘浅弧形;躯干前
半部较高,后半部渐狭小,腹鳍基部上方体最高,躯干短于尾长,为尾长0.7倍;尾柄
短,侧扁,尾柄长约等于尾柄高。头短小,侧扁,眼前吻背缘陡直,眼上缘高凸,头腹
缘平直。吻短而钝,吻长约为眼径1.2倍。鼻孔2个。眼大,圆形,眼球高达头背缘,
距吻端约为距鳃盖后缘1/2。眼间隔宽凹,为眼径1.2倍。口小,下端位,斜裂,头长为
口裂0.3倍。下颌比上颌略长,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。上下颌具细牙,犁骨及腭
骨无牙。舌宽厚,前端扁薄,游离。鳃孔宽大;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。鳃盖膜分离,与
峡部相连,鳃盖条7,鳃耙颗粒状,假鳃发达。
无鼻棘。眶前骨外侧面具2棱和棘,下缘具2棘,前棘小,向前下,后棘很尖长,
伸达眼下方。眶下棱具弱棘棱;第二眶下骨宽大,伸达前鳃盖骨上缘。前鳃盖骨具5棘,
上2棘较大,下方棘短小至不明显,第一棘很长,基部具1副棘。鳃盖骨具2棱棘。下
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。颅骨具骨棱和骨突。眼前棘宽。眶上棱高突,后方具3个眼上
棘和眼后棘。无鼓棘。额棱低平,无额棘。顶棱低平,具2~3棘。无蝶耳棘,翼耳棘小,
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,肩胛棘1个。具肱棘。吻背后部具1深凹横沟,眼后具1横棱,
后方具顶枕窝。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。头体散布皮须,皮突和皮瓣,在下颌、眼、背鳍、
胸鳍、侧线和体上侧较发达;颏须每侧2条,眼上部具1宽瓣。
体光滑无鳞,皮肤松软,颈部较粗糙,腹鳍前部散具小瘤突。侧线上侧位,浅弧形,
与背缘平行,伸达尾鳍基底。
背鳍起点位于眼稍后上方,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2.5倍,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底,
前3鳍棘基部较靠近,第一鳍棘较短,约为头长,第四和第五鳍棘较长,约等于头长,
向前后渐短,最后鳍棘较短,略短于第一鳍棘,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,约为头长。
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十鳍棘下方,基底长约为背鳍鳍条部1.5倍,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
底,鳍棘较短,最长鳍棘约与背鳍最长鳍条等长。背鳍和臀鳍后端鳍膜连于尾柄。胸
鳍宽大,圆形,胸鳍长约等于头长,后端伸达臀鳍第一鳍条上方,游离鳍条3,约为头
长。腹鳍胸位,后端伸达臀鳍,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,第五鳍条后端鳍膜伸达鳍条
端部,与体壁相连。尾鳍后缘截形,鳍长约等于头长。
体褐色,具白色斑块,有时具不规则暗斑。背鳍前部常白色,第三和第五鳍棘和鳍
条部前部具白色斑纹,白纹常下延到体侧。尾鳍中部白色,基部黑色,后半部黑色,鳍
条端部白色。腹鳍和臀鳍暗黑色,基部密具白色小斑。胸鳍大部黑色,隐具白色斑块,
内侧面黑色,中部具数白色斑条,基部具细小白斑,游离鳍条具黑白间隔斑纹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4块,第三和第五眶下骨消失;眶前骨下缘具长棘;第二眶下
骨宽大;眶下棱有棘;前鳃盖骨具锯状大棘;鳃盖骨边缘有锯状大棘;下鳃盖骨有2
棘;背鳍起点前移至眼稍后上方,前部3鳍棘分离,鳍棘部长为鳍条部3倍;臀鳍鳍
棘减少至2;胸鳍具3游离鳍条;颅骨具11棱和棘,鼻棘、额棘、顶棘、颈棘、鼓棘、
中筛棘等6棘消退。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,但相当特化。胸鳍具3游离鳍条,
与虎鲉的1游离鳍条,鬼鲉的2游离鳍条,可能是平行演化。眶下骨减少,分布于南方
海域。
骨宽大;眶下棱有棘;前鳃盖骨具锯状大棘;鳃盖骨边缘有锯状大棘;下鳃盖骨有2
棘;背鳍起点前移至眼稍后上方,前部3鳍棘分离,鳍棘部长为鳍条部3倍;臀鳍鳍
棘减少至2;胸鳍具3游离鳍条;颅骨具11棱和棘,鼻棘、额棘、顶棘、颈棘、鼓棘、
中筛棘等6棘消退。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,但相当特化。胸鳍具3游离鳍条,
与虎鲉的1游离鳍条,鬼鲉的2游离鳍条,可能是平行演化。眶下骨减少,分布于南方
海域。